看完這個報道讓我想起自己的童年,我跟外公長大,他在我學校教育的那個部分基本是無為而治,隨心所欲,比如我的語文和數(shù)學的考試分數(shù)天上地下,不管是被語文老師捧著作文當寶四處宣講,還是被數(shù)學老師放學后留下來補課,他從不過問。他只在意我是否是一個誠實、正直、善良的孩子,管理我的餐桌禮儀是否文雅,練書法字只是為了鍛煉毛糙的心性而從不在意是否寫得漂亮。他給了一個很大的邊界,在界限里我是自由的,但出界不行。這種方式也影響了我成年后對待很多事情的態(tài)度和處理方式。和團隊、合作伙伴甚至伴侶,在我們共同認可的邊界里,我會給很多包容、支持和自由,但不要觸碰底線,如果一次次出界,手起刀落,揮淚斬馬謖也不是一次。
所以,很多人在糾結(jié)“生活的壓力與生命的尊嚴哪一個重要”,我一直淡定地覺得,自由其實要先知道邊界在哪里。那些在家完成學業(yè)的孩子將來也許有自由健康的心態(tài),足以面對世間各種風霜刀劍嚴相逼,也許過于放松,無法適應(yīng)嚴峻的挑戰(zhàn),誰知道呢?但父母如果在給予自由的同時早些設(shè)好邊界也許會有些幫助。這讓我想起了這期的另一個從云南走出來的神奇女子楊麗萍。多年來她就像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精靈遠遠跳躍在舞臺上,像一幅畫可遠觀不可褻玩。今年春晚的表演再次讓人對她嘆為觀止,一身長袍挽個菜籃也能成為時裝焦點。直到這次看過她的專訪才發(fā)現(xiàn),即便是她也有那么多不能自由如意,藝術(shù)離不開商業(yè),她表達的是人間煙火,從未免俗。只是她知道自己內(nèi)心是干凈明朗的,能夠用這樣的眼睛和心靈去平靜地對待這一切,而且很清楚,自由要先知道自己的邊界在哪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