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談起一位做紫檀木的顧師傅。第三次見面后,她手寫一封信給他。許多大師沒有電郵,也不習慣短信。她便用這樣老派的方式告訴他們她對那些手藝的珍惜,對他們人品的敬重,以及她自己的夢想。沒多久,顧師傅回了信。四大張信紙洋洋灑灑,他向她講述自己的生活,從年輕時如何在貧乏的環(huán)境中找到一本世界名著,到與這個新世界似乎越來越格格不入的困惑……未讀到信末她已為之動容:他說,自己的生命已是夕陽,他愿意把余下的光和熱給“上下”,惟一的要求是,如果“上下”成功了,她能請他去趟法國,讓他拜訪一下心中的偶像維克多·雨果和戴高樂將軍的塑像。
成為忘年交的兩人一直寫信交流,兩年后,顧師傅為“上下”做出了表面如綢緞光滑的紫檀木家具。過去許多工藝大師只為觀賞性、甚至純粹炫耀手藝精湛而制作,如今,蔣瓊耳卻要這些工藝無限貼近生活。細節(jié)的改良最為艱難,為了尋找最佳舒適度,曲線以毫米為單位調整。最終的生產(chǎn)也完全不用釘子,木榫結構使它渾然如整木雕成。精致的代價是,一把椅子至少耗時六個月。最令人無奈的是,即使你備下最好的手藝人和最充足的時間,也未必能得到這樣一件家具,因為紫檀木料稀少,不是隨時都有貨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