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人推薦
嫁給一個猶太人并在以色列養(yǎng)育三個漂亮的女兒,讓她擁有以人妻、人母的角度觀察一般生活方式的洞察力,而她在作為一個教師的職業(yè),則為此書增加了特殊的專業(yè)與分析的面向。——何璽夢(Simona Halperin,以色列行政官員)
維寧最幸福的地方,就在于她是完全孤身一人深入敵營,身邊連一個同胞的影子都沒有。從長輩、家人、到同事、社區(qū),清一色都是以色列人。她唯一要努力的,就是和自己的舊習慣中的各種偏見和意識相抗衡。然后,她把這些內心的最細致、最幽微、甚至不可告人的掙扎和思辨,一字不漏地、忠實地寫給我們看,這和那些只給建議或教訓的暢銷書非常不同:任何人只要認真看這本書,就等于自己親身經歷了維寧的脫胎換骨的過程,脫胎換骨之后再來教養(yǎng)小孩,就不怕舊勢力和舊習慣的侵襲了。 ——臺灣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史英
全世界大概都公認猶太人聰明,諾貝爾獎得主中猶太人大概占了一半,這聰明難道是天生的嗎?不,天底下沒有什么民族是特別優(yōu)秀的,但可以擁有讓人變得比較優(yōu)秀的文化跟教育,猶太人的教育傳統(tǒng)確實值得了解。傳統(tǒng)上,猶太人重視的教育不是讀書寫字,而是思辨能力!自古以來,他們就會將討論圣典過程中的不同意見整理成教材,以供教育之用,同時非常重視彼此討論與答辯。因此,即便目前對圣典的詮釋已有統(tǒng)一答案,但卻在教育上確保了未來可能的改變,因為時代不同了,答案就可能改變。因此,“眼前的權威不一定永遠都對”早成為猶太教育的重要傳統(tǒng)價值觀,而且深植家庭。猶太人無論在哪個國家,這種共同的家庭教育傳統(tǒng)價值都沒變。有一顆沒那么容易馴服、懂得思辨的大腦,還能不聰明嗎?——人本教育基金會數(shù)學想想國總監(jiān) 吳麗芬
如同一次旅行,大人心中想的是食物、時間,而小孩在意的卻是那些長得像蛤蜊的貝殼。若不讓自己慢下來,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,又如何能夠真正了解孩子的感受、孩子的需求?為了達到這個目標,他們不打小孩,不求快。孩子,你慢慢來。——作者 吳維寧
作者簡介
吳維寧
臺灣地區(qū)云林人,臺灣輔仁大學社會學系畢業(yè),臺灣大學碩士。就讀研究生期間研修教育課程,取得“中等教育學程教師證”,曾在教育部門任職,曾擔任高中教師。
2005年遠嫁以色列,開始學習希伯來語以及猶太文化。2006年進入以色列教育系統(tǒng)就任幼教老師。曾于《人本教育札記》月刊開設《沈殿,在異鄉(xiāng)》等專欄,并曾為《親子天下》等雜志撰稿介紹以色列教育與文化。目前育有三女,為全職的幼教老師跟兼職的導游與翻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