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序:我為什么不是吃貨
文:崔文僮
不是每一道食物都是美味的,也不是每一種美味都能讓你有感覺。
我不是美食家,吃到喝到的美味有限,我寫的食物與飲品都很平常,除了表達真實的口感外,更多的是在寫感覺。我也不會做美食,只擅長為一份極普通的食物制造吃的氣氛,且樂此不疲。如眼前一杯味道平庸的咖啡,咖啡以外的咖啡杯、桌布、陽光、閱讀的書才是我喜歡的,我是在意擁有咖啡生活的這種感覺;清口吃幾份菜,再多再好都覺得孤獨,但若搭配一到兩杯葡萄酒或一到兩盅辣白酒,食欲便能被真正激發(fā)起來……由吃而衍生的美好生活讓我享受到了平淡日子的不平常,長此以往,居然也能在每天的生活里發(fā)現(xiàn)驚喜,原來每一種食物都可以吃得美好,每一杯飲品都可以喝得極致,進而體會到生活中其他更多更美的事物:聽得出好音,看得見美景,聞得到佳味,感受得到詩意,體會得到至深處的小小萌動……直到認識到自己的力量,仿佛獲得了一種能力,而這種能力,僅僅是由食物和飲品產(chǎn)生的。
感受這些不是靠天賦,這些感覺每個人都會有,至少如果每個人都和我一樣學著細心感受并去體會,就一定能有所斬獲,可以一天比一天過得精致。堅持了這個態(tài)度,生活中遇到再怎么不順心的事,都依然可以讓自己感覺到幸福。歌德曾說:“每天,我們至少聽一首歌,讀一篇詩,看一幅精美的畫……”當我們在享受美食、消受玉液佳釀的時候,未嘗不是在聽一首歌、讀一篇詩和看一幅精美的畫。把食物吃出美味不在于食物本身,而在對食物的態(tài)度。美食家就在你我當中,再普通的食物也能吃出雅致、美妙的感受,再高檔的食物也能嘗到樸實、體貼的味道,這才是美食愛好者與食物之間的緣分。
所以我說我不是吃貨,你信了吧?
但也有人認為我是“骨灰級”的吃貨:為了滿足口腹之歡不惜和大閘蟹做“情人”,三番兩次向大閘蟹表達“情誼”;為了飲最完美的英式下午茶,為原本遙不可及或者在他人眼里無足輕重的濾茶勺長年燃燒“追逐”的熱情;一次搭配上的奇思妙想,神奇地令普通普洱擁有極品味覺;因在國內(nèi)吃不上口味完美的壽司,寧愿將美味永遠寄托在夢里;為了吃好每頓早餐,想足了情調(diào)變足了花樣;更為了吃的最大快感,一定要挑很“對味”的人一同享受“對胃”的食物……入腹之食飲從來不肯輕易隨便對付,因為知道那是不需要付出多大努力便可以享受生命的事——再饑餓也不隨便往嘴里塞面包,一定會耐心抹上果醬慢慢消受;再口渴也一定使用精美的瓷器,在緩緩流動的茶香里慢慢解渴。
對于二十四小時全天候恭候飲食的我,已無法不把飲品與食物當做精神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。我領(lǐng)悟到:好好地吃、慢慢地飲,絕對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項內(nèi)容,所以我再次說我不是吃貨,你信了吧?